誰會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下一代英雄
發布于:2005/12/7 9:02:23 點擊率:4741
差不多6年前,中國概念第一股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首日以每股20美元開盤一路攀升至每股67美元,成功募集了9600萬美元,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網絡公司。
而6年后,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同時標有中國市場和Google技術概念的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股27美元,開盤價每股66美元,當日沖破每股150美元,收于每股122.54美元,成功募集了8660萬美元。
歷史是驚人地相似,但故事的背景已經迥然不同。
當李彥宏的笑臉還未收斂的時候,8月11日,阿里巴巴與雅虎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協議。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獲雅虎10億美元投資,并享有雅虎品牌及技術在中國的獨家使用權;雅虎獲阿里巴巴40%的經濟利益和35%的投票權。
在一年時間里,盛大在納市上市,全球最大的人才招聘網站MONSTER投資5000萬美元收購中華英才網40%股權,全球第一大IT資訊提供商CNET蟄伏中國近5年,收購和控制了包括中關村在線、游戲基地和電腦之家在內的9種媒體與5個網站……還有更多的躍躍欲試的互聯網企業,等待著上市、收購和被收購。
中國互聯網像劉翔沖線一般,突然爆發!
這樣高密度和高曝光率的造星運動讓投身于中國互聯網的每個人都在思考:下一個是誰?會是我嗎?是什么造就了中國互聯網英雄的成功?
第一章 互聯網的中國紀元拉開了帷幕
2005年8月5日,號稱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日上漲354%,收于每股122.54美元,創下納市1999年11月以來首日上市的最高漲幅,同時百度IPO首日漲幅還列入美國股票史的前10位。人們還沒有從百度的“神話”中回過神來,接著又傳來了阿里巴巴與雅虎戰略合作的消息。
業內人士不由感嘆,互聯網的英雄最終會是誰?中國有沒有可能同時出現能夠雄踞互聯網時代的多個英雄?
挺過互聯網冬天
2000年,互聯網泡沫擠兌沖刷了大部分投機者,讓有耐心和資金實力的互聯網企業迎來了2003年的復蘇,雖然主要由網絡廣告帶來業務增長,并沒有讓虧損巨大的互聯網企業獲得揚眉吐氣的機會,但已經給傳統的互聯網業帶來了希望。
也差不多在這一年,中國互聯網形成了以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模式。這種模式以傳統的新聞為主,提供多樣化的資訊給互聯網用戶,主要通過網絡廣告獲得收益。
2001年,三大門戶網站還開始提供基于互聯網和移動運營商的短信業務。新浪為了短信業務的快速發展,2003年1月收購了移動增值業務提供商廣州訊龍,2004年3月又收購了網興科技。搜狐、網易等其他門戶也在電信增值業務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收購。
在網絡游戲興起后,三大門戶網站形成了無線增值、廣告和網絡游戲三大主營為主的業務組合。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三大門戶的側重各有不同,有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比如網易。有一次,丁磊在看了陳天橋在中央電視臺談他的成功體會后,幡然醒悟,認識到網絡游戲在互聯網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特別為了滿足資本市場的需要,網絡游戲帶來的現金收入是必需的。于是,丁磊借助中國互聯網華南王的統治地位,投入了一半以上資金到網絡游戲的開發之中。
從2005年第2季度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原來定位于電子郵箱的網易把戰略重點移到了見效快、收入穩定的網絡游戲業務,其5040萬美元收入的82%來自于網絡游戲收入,另外還有13%的收入來自于網絡廣告,而無線增值業務由于移動運營商的嚴格監管縮水不少,目前只占5%左右。
可惜原來定位網絡搜索的搜狐經受不住互聯網泡沫帶來的壓力,移情別戀無線增值業務,自以為可以通過無線增值業務提升公司業績,然而由于移動運營商打擊不規范的無線增值業務,給依賴無線增值業務的搜狐以重大打擊。最終搜狐與網絡搜索擦肩而過,沒有把握住機會,如果當時的張朝陽意志堅定一些,專攻網絡搜索,今天上市的百度肯定就不會存在了。
雖然通過無線增值、網絡廣告和網絡游戲等業務帶來的現金收入,給傳統的門戶網站提供了生存機會,但是基于2005年上半年的表現,新浪、搜狐、網易市值分別為15億美元、7億美元、23億美元,總體價值為45億美元。這個數字比百度上市第一天最高股價時的市值多不了多少。難怪新浪高級副總裁陳彤對《IT時代周刊》發出如此感慨:“百度上市對我們沖擊很大,從形勢上看,它已經具備了作為主流門戶的一切必備條件。”
傳統門戶網站在資本市場暫時失寵,新一代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強健商業模式的新門戶開始興起,讓新的英雄開始走上中國互聯網舞臺登臺亮相。
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狄更斯《雙城記》:“也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這句感言曾是互聯網泡沫破滅時被引用得最多的話。
當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的時候,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自行尋找出路,以旅游為核心業務的攜程,以招聘為賣點的前程無憂,專注于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當當網、易趣網、卓越和淘寶網,以代理韓國網絡游戲發家的盛大,還有以搜索為主業的3721、中搜和百度等,這些專業性極強的互聯網企業,給中國互聯網江湖增添了一些生氣。
中國互聯網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新的市場以井噴式速度發展,但由于不斷出現仿效者,因此創新者最初的競爭優勢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消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并能夠把它保留下來的企業,必定是具有強健商業模式和主業清晰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中文信息搜索的百度和經營網絡游戲的盛大近期的增長勢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百度主要以搜索為主業,這跟全球搜索巨擘Google的業務是相同的,但是,百度還擁有獨到的中文搜索引擎個性。
據互聯網專業調查機構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2004年全年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場份額中,百度占的份額最高,達到33.1%,其次是“雅虎+3721+一搜”,份額為30.2%,排名第三的才是Google,份額為22.4%。排名前三的運營商搜索流量市場份額達到85.7%。再加上中國現有1億多互聯網用戶和5300萬寬帶接入用戶,給了美國投資人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相比之下,盛大提供的網絡游戲在美國并沒有非常成熟地發展,也沒有現成的標桿對象,只是由于其強健的收費模式和占主導的市場地位,才受到納斯達克的歡迎。
再比如阿里巴巴。1999年,馬云和18個創業伙伴在自己家里開始創業,他們的初衷是向中小企業主們提供即時通訊服務,以方便溝通業務。而當時,即使在美國也沒有成功的電子商務模式。所以,當時有同行說阿里巴巴“本身就是個逆流而上的決定。”
但經過幾年發展,已經有超過392萬家中小企業在阿里巴巴上進行過國際貿易?,F在,阿里巴巴已是全球最大B2B(商家對商家交易)網站,會員數突破600萬。從2004年的收入來看,通過阿里巴巴交易的金額達40億美元,公司實現收入4600萬美元。
專業網站的成功,已清楚地表明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懂得跨越贏利和商業模式這兩道難關。據IDG專家分析,借助百度等主業清晰和商業模式強健的公司上市,一些還未受到深入關注的教育、房地產、即時信息和無線增值業務等互聯網企業,也會由此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青睞。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已經為這一結論作出了佐證。
互聯網升級下的資本理性
對比中國互聯網與美國互聯網的情況,中國互聯網雖然沒有像美國主要的互聯網公司,如eBay、雅虎、亞馬遜、Google等在各自領域內遙遙領先,并擁有非常清晰的技術競爭優勢,但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升級以及中國移動通信用戶不斷增長,給中國互聯網帶來了新的升級機會。
全球第一大資訊提供商CNET從2002年開始在中國尋找并購對象,于2004年10月14日以1500萬美元收購了“中關村在線”,實現了北京一塔的戰略目標;接著在2005年4月20日花費1100萬美元收購了上海的“電腦之家”,由此實現了北京和上?!半p塔布局”的中國戰略;有消息說,不甘心放棄南方市場的CNET還在繼續尋找收購目標,廣州或深圳可能是其目標地。
eBay以1.8億美元收購易趣網,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入主卓越網,上市不久的盛大控股新浪……這都顯示資本在新的互聯網發展階段的話語權。
另外,不斷到海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刺激著中國互聯網的不斷升溫。特別是百度此次成功上市,雖然其中有美國投資者對比Google概念的因素,但中國互聯網企業上市首日達到4倍發行價,這在美國證券歷史上是沒有的。即使在互聯網最缺乏理性的20世紀末,第一支中國互聯網概念股中華網曾達到近每股300美元———差不多就是目前Google的股價,但百度仍然讓分析人士看不懂。
張朝陽反復說,華爾街不懂中國。問題是,干嗎要讓華爾街懂中國?張朝陽曾有過大好機會,當初搜狐提出的概念就是搜索,但在互聯網的冬天,他放棄了持續投入。今天,百度已經沖進中國互聯網5強位置,將搜狐拋在身后,不知張朝陽會作何感想。
有一句至理名言:自己不會的,就找會的人學。應該看到,國內一些創業者通過跟蹤國外成型的商業模式,拷貝到中國進行本土的改良型服務,終于大獲成功。
Google作為美國股市上的寵兒,通過不斷創新提供服務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具有中國Google稱號的百度自然不愿意放過這個機會。打上中國搜索專家的標簽,并不斷讓美國人認識到這是中國Google,同樣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但資本瞬間的高漲并不意味著公司實力的增長,百度在技術上太缺乏能夠與Google抗衡的實力,看看無所不能的Google Lab,百度就已經落后了許多。
中國概念也有合理的成分。由于國內上網條件改善,中國互聯網用戶目前已經位列全球用戶數第二位,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互聯網不斷推陳出新,創建了既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業務———例如短信和網絡游戲,也提供了毫不遜色國外同類業務的電子商務等服務。
渡過互聯網冬天的生存者,邁入不斷升級的競爭游戲中,而這個游戲背后的核心驅動力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來自:IT經理世界